
2018年11月1日,塑膠跑道檢測新國標GB 36246-2018 《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正式實施,與舊國標GB/T 19851.11-2005相比,塑膠跑道檢測新國標增加了沖擊吸收、垂直變形和抗滑值的試驗方法。那么為什么增加這些指標呢?
塑膠跑道合成材料面層沖擊吸收指標
沖擊吸收是指合成材料面層對沖擊力的減緩性能,比如在奔跑時球鞋與面層接觸的瞬間,合成材料運動場地借由形變產(chǎn)生吸收沖擊的能量,它體現(xiàn)了合成材料運動場地對運動員的保護作用。沖擊吸收數(shù)值越大,合成材料運動場地的能量吸收能力越強,對青少年的足底、腳踝、膝蓋等易受沖擊部位的保護越佳,適合較長時間的體育鍛煉而不至于受到長期的慢性傷害。
沖擊吸收是目前國際通行的衡量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面層運動性能和緩沖保護性能的核心指標,在國際田聯(lián)、國際足聯(lián)、國際籃聯(lián)、歐洲標準中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具體數(shù)值設(shè)定說明如下:
塑膠跑道合成材料面層的垂直變形指標
垂直變形是指20 kg重物以規(guī)定的高度落在地面時,受力地面垂直方向的變形。一般來說,場地的沖擊吸收值越大,場地對青少年的運動保護性能越好,但垂直變形值也相應變大。根據(jù)對20份樣品的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沖擊吸收值達40%及以上時,其相應的垂直變形均超過了2.5 mm接近3 mm(見下表)。
場地面層的垂直變形也不能太小,場地面層垂直變形越小,場地表面就越硬,不利于對運動員的安全保護。歐盟標準EN 14877-2013《戶外合成材料運動場地技術(shù)要求》規(guī)定了田徑場地面層垂直變形值上限為3mm,國家標準GB/T 14833-2011和 GB/T 22517.6-2011規(guī)定了田徑場地面層垂直變形下限為0.6 mm,因此參照以上歐盟標準和國家標準要求,并且結(jié)合實際檢測結(jié)果(見下表),新國標的垂直變形規(guī)定為0.6 mm~3 mm。

塑膠跑道合成材料面層的抗滑值指標
合成材料面層抗滑值是指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面層通過滑動摩擦阻力吸收能量的程度,也就是面層能提供的摩擦力的大小,能衡量運動人群免于滑倒摔傷的安全保護程度。
合成材料面層抗滑值有兩種表示形式:在潮濕條件下測試的抗滑值即濕測抗滑值,在干燥條件下測試的抗滑值即干測抗滑值;新國標考慮到中小學校在雨天很少進行戶外體育活動,所以合成材料面層抗滑值選用了干測抗滑值來表示。
作為中小學運動場地,要確保場地有一定的防滑要求,但并不是運動場地的抗滑值越大越好,應該設(shè)定一個上限;參照歐盟標準EN 14877-2013《戶外合成材料運動場地技術(shù)要求》中抗滑值為80-110(干測)的要求,將本標準合成材料面層的抗滑值設(shè)定為80-110(干測)。
